今天是,欢迎光临石家庄市新华书店网站

石家庄新华书店

石家庄新华书店
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一荐

【好书一荐】这个无限接近诺奖的作家,笔下有中国最美的文物

时间2023-02-26

说起沈从文,大家应该都知道他的《边城》,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在文物研究上的成就,完全不亚于文学领域。


沈从文的一生,以1948年为界,分为两截。


前半生,他的文学创作惊艳世人,《边城》被誉为“文学史上最纯净的小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后半生,他是国内文物研究的先驱者,《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填补了众多学术研究上的空白。


沈从文为何在中年突然转行?为何会从文学走到文物?他的文物研究和文学有什么关系?他的文物研究有何价值?



01 

从文学走向文物并不是临时起意


政治压力是最重要的原因。


汪曾祺在《沈从文转业之谜》中回忆道,1940年代,沈从文曾多次遭受文坛的批判。尤其是1948年3月,郭沫若一篇文章里的严厉批判,被北京大学以壁报形式贴出,对沈从文刺激极大,精神濒临崩溃。


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说道:“对于过去种种,得决心放弃,从新起始来学习……人近中年,情绪凝固,又或因情绪内向,缺乏适应能力……过不多久,即未被迫搁笔,亦终得把笔搁下。”


为了保持个人对于文学的挚爱和信念,沈从文宁愿放弃文学,选择投身于文物研究事业。


但若是我们回溯他的青年时代,不难发现其实这个选择早有伏笔。


1.png
▲沈从文手迹

沈从文从小就对工艺美术情有独钟。铁匠铺是他经常造访的地方,他常去观看老人如何用厚背的钢刀破篾,以及小孩子如何用篾织成簟子。佛像雕刻、金箔制作,铜板刻花,都能激发他的无限兴趣。


后来他在筸军统领官身边做书记,要保管整理大量的古书字画,更是让他对此类事物有了初步的启蒙。


后来他去北平,去西南联大,都保持着对古物的喜欢。


汪曾祺回忆说:“我在昆明当他的学生的时候,他跟我(以及其他人)谈文学的时候,远不如谈陶瓷,谈漆器,谈刺绣的时候多。”

可见,文物对于沈从文的意义一点儿也不亚于文学。



02
不论是文学或是文物,
他关心的始终是普通人

沈从文的文物研究,在诸多方面具有开创性意义。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被同行所认同。

因为他关注的、下功夫研究的,都是与百姓日用密切相关的东西。然而,这类物件在当时并不属主流,甚至在不少人眼里根本没有研究价值。

50年代,他所在的历史博物馆还专门布置了一个“内部浪费展览会”,用来展出沈从文买来的“废品”。

什么“废品”呢?如从苏州花三十元买来的明代白绵纸手抄两大函有关兵事学的著作,内中有图像,画的是奇奇怪怪的云彩。这是敦煌唐代望云气卷子的明代抄本,却被视为“乱收迷信书籍当成文物看待”的“浪费”。


沈从文他钟情的是与百姓日用密切相关的工艺器物,是千百年来普通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智慧和创造。而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不正是普通人的生活世界?

2.png
宋 定窑白瓷碗(书中插图)

而且沈从文对文物的研究也保持着他文学创作的宗旨,“爱好的不仅仅是美术,还更爱那个产生动人作品的性格的心,一个真正‘人’的素朴的心”。

因此,在他的笔下,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着生动活泼的生命之态。

也正如此,汪曾祺将沈从文的文物研究称为“抒情考古学”

不过,文物研究毕竟是一项科学,和文学创作有着本质的差异。

沈从文作为一名文物研究者,对这项科学有着重大的贡献。

传统文史研究以文献方法为主,在当时,研究历史的通常不太看得起文物。而沈从文认为,如果离开了文物,就没法读懂历史。

因此,他反对那种只在书桌前做研究的方法,主张文物研究必须实物和文献互证,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3.png
清 翡翠白菜书中插图

沈从文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献功底与写作能力,而且作为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亲自过手数十万件珍贵文物,这一经验是多数书斋学者无法企及的。

正是这一特殊的学术历程,造就了沈从文独特的学术方法与理论,成就了其后半生的学术高度。



03
不用跑遍全球博物馆
一书还原文物最美细节!

市面上常见的文物类图书,要么针对某类文物某个博物馆介绍,内容零散,要么就是专业性过强,大众难以阅读。

而沈从文写文物,完全没有学术刻板之风,语言又很清新,不出意料地受到了读者的广泛好评:

“写文物写得像《边城》一样清新唯美。”
“去100次博物馆,也抵不过精读1遍这本书!”
“只有沈老这么较真的人才会发现这么多细节,且不被流传的观点左右吧,看完我是服气的。”

但沈从文一生写下的文物研究文章内容繁多,如何才能轻松地走进他的研究成果?


4.jpg
▲《沈从文讲文物》内页

《沈从文讲文物》精选了沈从文30篇文物研究文章,汇集了沈从文后半生的心血之作。不仅包含了逛博物馆时所需的各类知识:鉴赏方法、文物典故、纹饰图案、民俗文化……甚至还有沈从文亲自写的博物馆说明词。

当然,书里也有不少好玩的冷知识:

古代帝王为了长生不老,居然按照四季吃不同颜色的玉;明清商人为了赚钱,想尽奇奇怪怪的方法伪造杂色玉;乾隆常为人所诟病的审美,沈老也在文中有所吐槽。


5.jpg
▲《沈从文讲文物》内页


沈从文的后半生不再写小说,一直是许多人心中的遗憾,但因此我们反而见到了沈从文在文物研究上的绝世才华。


这本书的装帧也非常值得一提,从设计到配图,都很好地考虑到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不仅纸质厚实,触感极佳,还选用了圆脊精装,适合平摊的同时也保护了书籍。更让人惊喜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文物,全书配置了近200张高清、高还原的配图搭配讲解,读者不用跑遍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就能一睹为快!


书里较专业的内容也都有贴心的注释,不论是文物小白,还是资深的历史爱好者,都能在书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收获。




6.jpg


每周好书

7.png

沈从文讲文物

沈从文 著

读客

(以上图文均由读客提供)

7.png

二维码.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