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光临石家庄市新华书店网站

石家庄新华书店

石家庄新华书店
当前位置:首页 - 好书一荐

《雪山大地》: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诗意表达

时间2023-09-23

在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里,有这样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的形象:一个不能再普通的证券经纪人过着平凡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放弃了自己“井然有序的幸福生活”,抛弃了所有世间的道德准则,爱情、金钱、物质、名声、法律,他全然不顾,坐上了驶向艺术之岛的小船。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绝大多数人在抬头看完月亮后,只会继续低头寻找地上的六便士。而杨志军没有。他说,“一个作家的理想主义一旦泯灭,他的写作生命就等于垮了一半。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理想,就会很乏味。”


1.png


杨志军生在青海长在青海,四十年后定居青岛,每年回青藏高原探亲采风,对他来说青海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故乡,是自己生命的起源和归宿。静默、独立、内敛的杨志军一回到青海就像换了一个人,亢奋、直率、外露,像找回了本来的自己。


“理想主义”,也是很多人为杨志军及其作品打上的气质标签。此次获奖的《雪山大地》,和他另外两部作品《你是我的狂想曲》《最后的农民工》,被称为杨志军的“理想主义三部曲”。“道德感”“灵魂”“自然”“拯救”“塑造”,这些关键字无一不在表达着杨志军“理想主义者”的气质。


《雪山大地》讲述的故事像书名一样纯粹朴实:汉族干部“父亲”为调查走访牧民的生存状况到沁多草原的野马滩蹲点,在那遇到了沁多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让牧人桑杰带着父亲去野马滩,就此开启了父亲与桑杰汉藏两个家族、两个民族的生命传奇。围绕着他们的命运,一幅时代的历史画卷在苍茫的雪山大地展开。


2.jpg


父亲作为派驻草原的蹲点干部,甫一遇见沁多草原极有威望的原部落头人、现公社主任角巴德吉,就被角巴起了一个藏族名字“强巴”,赢得了藏民的信任和尊重。他跟随牧民桑杰一家从野牛沟搬迁到野马滩,住进桑杰家的帐房,目睹桑杰遭到当地牧人的暴力驱赶,父亲认为接触牧人是他的工作职责,便骑马寻找那些牧人以求沟通对话,但突遇野马河河水汹涌狂泻,桑杰的妻子赛毛为救父亲被激流冲走。


父亲把桑杰赛毛的聋哑儿子才让带到省城西宁治病,让他们的女儿梅朵到西宁上学,就此,年幼的才让和妹妹梅朵生活在母亲苗苗阿妈、姥姥、姥爷和“我”的家里直到成人。


代理沁多县副县长的父亲为角巴德吉仗义执言、为王石书记分担重任、与才让县长斗智斗勇;作为校长创办了沁多县第一所学校、接纳了饥荒年头迁至沁多草原的西宁保育院;因收留省上来沁多避难的老师,父亲遭人举报被免校长职务,从经营小卖部开始,改善牧民生活、启蒙金钱意识、联接现代文明、发展草原经济,成立了沁多县第一家贸易公司;为拯救草场恶化的草原穷尽各种力量,在担任阿尼玛卿州委领导后,建造一座城市,对牧人实施十年搬迁计划,把草原还给草原,牧人开始新的文明生活,丹玛久尼自然保护区应运而生,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使草原正在走向自然生态完美的人类生活示范区。在为草原竭尽所能后,父亲敬畏雪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3.jpg


这部小说以杨志军的父母为主要原型。1949年,他的父亲一路西进到了西宁,在一家马车店里开始创办《青海日报》,他的母亲也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批由国家培养的医生。他见证了父辈们如何与当地的牧民一起建造了草原牧区的第一所学校、第一座医院、第一家商店……


在杨志军心里,“父辈们”这个词就是一种诗意的表达和故事的象征,堪比经过磨砺就会发光的钻石,而非风吹即散的尘土。父辈身上开疆拓土的勇气和当下社会稀缺的敬业心态和工匠精神,成为他理想主义气质萌发的土壤,没有父辈的扎根就没有他,就没有他对青藏高原彻底的归属感。


杨志军说他的作品有理想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的,或者说在一部作品中,既有理想主义的张扬,又有现实主义的体现。


年轻时做《青海日报》记者,杨志军骑马穿行在草原牧区之间,与牧民在帐篷里同吃同住,有时要在广袤荒原骑马一整天,与牧民交流,寻找线索,种种鲜活细节化为笔下一个个生动故事。他坚信,没有新发现的旧生活和没有历史感的新生活都不值得去表现,“每次写作都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行走,是我感恩大地、探索人生的新起点”。


每周好书

4.jpg

《雪山大地》

杨志军

作家出版社

(以上图文均由作家出版社提供)


7.png

二维码.jpg